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来谈谈自控力,这个比情商、智商、背景都重要的东西

[复制链接]

785

主题

836

帖子

446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22:0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来谈谈自控力,这个比情商、智商、背景都重要的东西2017-03-25 子非鱼 鲁稚的阳台

[url=]We Can't StopMiley Cyrus - We Can't Stop - Single[/url]
转自公众号: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高冷、严肃、名校控。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大家晚上好,今天的文章,是关于“自控力”的。
自控力,不得不说是各种教育号、个人成长号和健身号都很喜欢写的主题,尤其那句“自律给我自由”,更是在火遍朋友圈以后,成为了不少人监督自己的座右铭。
而我为什么会这几天想起写自控力的文章呢?
主要是因为,我最近才意识到,即使读了很多关于自律的鸡汤,但我依然是个自控力不高的人,尤其在减肥这件事上。
最难的时刻,莫过于在香气四溢的超市食品区闲逛时,忍住伸向零食的罪恶之手。
而且,如果我前一天晚上做过运动,第二天我就会抱着补偿心理,心安理得地让自己多吃一点甜食,一边吃还一边自我安慰“昨天刚运动过,吃点不会胖的”。
就这样,我的减肥计划在“六分自控,四分闲散”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个月。
那么成果如何呢?
可想而知,成果就是没有成果。我悲伤地发现,自己的体重几乎没减,各种围度也毫无进展性突破。
看到这个惨淡的结果,我幡然醒悟,原来减肥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执行力之战,核心其实在于自控力之战。
谁的自控力强,谁就能达成自己最初的目标。
其实,我自己以前也读过关于自控力的文章,尤其是听说过那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一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了自控力测验,又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果。
测验方式,就是让孩子独自面对一块棉花糖,他可以自由选择立即吃掉,或者耐心等待15分钟后,得到两块棉花糖。
结果,当然也是有的孩子选择了前者,有的孩子则成功等到了两块棉花糖。
这个实验之所以为人称道数十年,主要在于,它在后续几十年对被试儿童的跟踪结果。
那些成功抵御住诱惑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在未来有良好的学业成就、更健康的身体、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而入狱、吸毒、犯罪的可能性也更小。
除了棉花糖实验,还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童年时期的自控力,可以预测一个人成年后的寿命长短、心理健康程度、行为健康程度(是否暴饮暴食、吸烟酗酒、酒后驾驶等),以及经济规划能力、是否经济困顿等多个方面
还有数据显示,对于一个孩子的学业成绩,自控力的重要性,是智商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两倍。
总而言之,仅仅儿童时期的自控力这一项,就可以作为一个人一生的教育、事业、婚姻成功的预测指标。
而我们一向认为很重要的智商、成绩等认知能力,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倒是处于其后了。
所以也可以说,如果想要孩子更成功,那么通过训练最基本的自控力,就不必在学业上施加过多压力了,孩子自己就具备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可是,自控力既然这么重要,可为什么如今还有那么多人(包括我),依然不能在面对诱惑时控制住自己呢?
人与人的自控力差距,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既然儿童时期的自控力如此关键,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具备较好的自控力?
带着这些疑问,我查到了一些资料,也刷新了自己的认知。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自控力,还有哪些东西是你可能还不知道的。

什么是自控力?
虽然,“自控力”这三个字,人们每天都会看到、听到、提到,但自控力究竟包括哪些能力,并非所有人都十分清楚。
所谓自控力,就是控制冲动、做事专注、管理情绪、延迟满足、控制认知、抵御诱惑、懂得自省、行为克制,能够权衡时机,具备意志力。
可以看得出,控制情绪、行为、认知,以及做选择时权衡长短期成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干扰物分心,这一系列高级精神活动,都会调动大脑几乎所有的核心功能。
所以,运用自控力的过程,也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为,和长跑、游泳等需要耐心的体育活动,从耗能角度来看,基本毫无二致。
既然是高耗能活动,那么就必然很劳心劳神、容易疲惫。正如很多人会因为懒惰而疏于体育运动,那么不少人无法自控,其中的一个原因,其实也是因为“懒得自控”。
关于这一点,当你知道自控力与大脑的关系,就会很明白了。

自控力在大脑中是如何发展的?
自控力是一项关于意念的活动,那么自然和大脑脱不了干系。正如人的思考能力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控力也是随着人的成长,一点点壮大起来的。
从婴儿期开始,人类其实就已经拥有了些许自控力。
大家都知道,婴儿对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非常感兴趣,而表示感兴趣的方式,就是一个劲儿盯着看。
也许,成年人都会以为,婴儿仅仅是躺着凝视大人,应该不会感觉到累。但事实上,小婴儿比我们所认为的更聪明,他们十分清楚,当自己看别人看累了,或者想避免自己被过度刺激,就需要自主地移开目光,让自己休息一下。
而这种主动移开目光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控力的萌发表现。这就说明,婴儿大脑中掌管自控力的部位,已经开始加足马力发育了。
我们先来看看,大脑中有哪些部位,是负责管理自控力的。
看过我们以往文章的读者,一定对“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这个词有所了解。
前额叶正处于额头的后方,担任着人脑中“管理中枢”的职位,负责我们的专注行为、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推理判断、控制冲动和做出决策。
所以,人类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基本都是前额叶来掌管的。
而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前额叶要比动物大许多。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人类能进行逻辑推理、组织管理、计划执行等复杂的行为,而动物却不能的原因了。
如果将前额叶的功能,和自控力的概念做个比较,就能很快看出,前额叶就是掌管自控力的主要关键部位。
除了前额叶,还有两个大脑部位,也在协助前额叶管理着我们的自控力。
其中一个部位,叫做眼窝前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它位于眼睛的正后方,让人脑具备做决策的功能。
而这个部位,和自控力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因为,当人们面临一个诸如“棉花糖实验”的两难境地,比如要选择是否为了回报而耐心等待时,这个眼窝前额皮质就会异常活跃。
而自控力的一个内容,就是是否愿意为了长期回报,而做出“耐心等待”的决策。所以,眼窝前额皮质也和前额叶一起,扮演着主导自控力的关键角色。
除了眼窝前额皮质,还有一个部位——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也在同时负责管理自控力。
所谓前扣带回,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扮演着权衡利弊、抑制情绪冲动的角色。
我们都知道,对于很小的孩子,自控力中最困难的部分,在于抵御情感冲动。
比如在面对眼前的糖果时,他们很难抵制住想要立即抓走的冲动,而面对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时,孩子们往往也来不及考虑后果,通常会选择直接冲上去开打。
现在,我们知道了负责管理自控力的三个核心大脑部位,那么,孩子们是如何通过这些大脑部位的发育,而逐渐具备自控力的呢?
一般来说,大脑中这些主管自控力的部位,出生时非常不完善,0-3岁时也依然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控制情绪和行为。
3-6岁时,前额叶和前扣带回部位,将发生显著发育,对于外界刺激异常活跃,因此这个阶段内,孩子便可以逐渐为了奖励,而更加耐心地付诸等待,也会更善于抑制情感冲动。
那么,什么时候人的自控力才会成熟呢?
理论上来说,掌管自控力的大脑部位,直到青少年末期才会逐渐发育完全,而前额叶,甚至可能到了25岁左右才会趋于成熟。
不过,这也仅仅是理论上。
因为依然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成年人,并不具备很完善的自控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自控力的发育和成熟,并非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步调。
有些孩子很小就能高度自律,而有些人,似乎一辈子都在无法自律的悔恨中度过。
同样,有的4岁孩子就能耐心端坐等待糖果,而另一个同龄的孩子,可能就会迫不及待地争抢。而后者,也可能会在失望沮丧的时候,难以自控地攻击同学,在学校中也无法集中精力听课。
这种个体身上存在的显著差异,显然是无法利用年龄和发育规律来解释。
所以,接下来的部分,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有的人,似乎永远无法做到严于律己。

自控力的个体差异
一个人身上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用基因(内部因素)环境(外部因素)来解释。同样的,自控力的发展程度,依然可以用内因与外因的框架来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一个孩子的自控力强弱,和他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个人性格(内向、外向)、先天基因和风险因子相关。
成长环境
1、家庭环境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得知了外部环境对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性。而家庭,作为与孩子关系最密切的成长环境,自然也会对孩子的自控力发展至为关键。
而研究也表明,孩子在0-3岁的阶段内,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对自控力的影响非常显著。
而婴儿时期,孩子与主要照料者关系的亲密与否、是否形成安全感,可以预测6岁以后孩子的自控力水平。
在亲子关系质量中,如果妈妈感情冷漠、不敏感、无回应,让孩子长期身处负能量环境中,那么孩子的压力荷尔蒙,就会抑制自控力相关的脑部发育。
此外,消极的教养风格,不但无法让孩子学会自律,反而会让他们更加难以控制情绪、抑制冲动。
相反地,倘若妈妈对婴儿需求敏感、积极回应,并与孩子及时讨论情绪,在鼓励孩子独立的时候表示支持,而不是一味推着孩子去独立,那么孩子会在接下来的6-12个月中,专注力显著提升、自控力快速增强,自然独立性也得到改善。
因此,儿童早期阶段,父母给予孩子敏感细致的回应与关爱,并适度给孩子独立自治的机会,就可以有效帮孩子提高自控力。
作为一个妈妈,我十分明白,当孩子情绪失控,或者无法耐心的时候,家长内心的火药桶就会立马被点燃,忍不住催促和责骂齐上阵。
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当我在孩子表现不佳的时候,表现出急躁、愤怒、失望和不耐烦的神情时,他就会更加手忙脚乱、错上加错,连以前学会的东西,都能瞬间忘记。
孩子在面对家长责备的时候,巨大的压力产生的荷尔蒙,早已让他们失去理智和方向感,大脑暂时处于空白状态,因而更加无法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而换个角度讲,当我们因为孩子自控力不佳,而急赤白脸地责备孩子的时候,何尝又不是我们自身自控力不足、耐心缺乏的表现呢?
五十步笑百步,我们又有什么底气,去要求孩子做得比我们好呢?

2、语言环境
有一个2004年的研究发现,来自多语言环境家庭的孩子,自控力要比单语言环境的孩更强。
这个研究过程,是让双语家庭和单语言家庭的孩子做任务,这类任务需要他们频繁转移注意力,比如先要求孩子们将一堆卡片按颜色分类,然后由研究者将顺序打乱,再要求孩子迅速用形状来分类。
这个设计,旨在考察孩子在转换任务的时候,是否能迅速进入状态、专注做事。
结果表明,双语家庭的孩子,要比单语言家庭的孩子,更加迅速地继续专注做任务。
原因也很简单,双语家庭的孩子,大脑中会逐渐形成两条语言轨道。
他们能灵活自如地进行语言体系的转换,因此也能通过频繁的转换,学到灵活思考的技巧,并在不受杂念干扰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这也是“生活经历改变大脑结构”的一个例子。
所以,如果想要提升孩子的专注能力,并让他们灵活思考,面对变化反应机敏、迅速进入状态,不妨从孩子语言敏感期进行双语训练。

3、社会文化
家庭环境的影响固然重大,但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终究会被打上有国情和文化特色的印记,自控力也不例外。
一项2008年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成长于非常强调克制和自控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更快发展出坚定的自控力。
比如,韩国的学龄前儿童,会有比较规范的行为准则,上课时也会强调长时间端坐,而不是自由玩耍、随意提问。
中国的教育体制,也会比较强调尊重师长、服从权威,行为、仪表甚至个人意志都需要高度规范化,也会频繁参加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因此他们都有非常多的机会,去练习加强自控力。
因此,这种严格规范的生活环境,也会让孩子们大脑中关于自控力的部分,变得更加强劲和成熟。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幼儿园的孩子,在自控力这一项,会比美国的同龄孩子发育提前六个月;而韩国的三年级孩子,会在考察自控力的任务上,和比他们大17个月的英国孩子,做得一样好。
从这一点看,做一个中国孩子,如果从小接受正统的中国式教育,至少可能会在自控力这一项,比欧美同侪发育得更提前。

个人性格
面对一个陌生的玩具,有的孩子会仔细打量,谨慎而小心,并不会随意去触碰。
而有的孩子,则会毫不犹豫、捡起就玩。这其中的性格差异,除了先天遗传,可能也是大脑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根据神经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大脑中左前半球更活跃的孩子,会倾向于对陌生玩具热情和熟络。
而右半球更活跃的孩子,则会尽可能避免有陌生玩具的情境,也会对陌生的人和物更小心谨慎,相应地,他们也会很容易因为挫折和误解而敏感、沮丧。
那么,哪种性格的孩子,自控力更强呢?
根据2004年科学家对两种孩子的跟踪研究,儿童早期更加小心谨慎的孩子,会在学龄前阶段有更好的自控力、更少的情绪冲动,也会在自控力相关的游戏中表现更好。
不过,从性格这方面来说,过度的小心谨慎,也就是过度的自控,其实也并非好事,依然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2008年性格和自控力的研究显示,在害羞的孩子中,自控力高者也更有可能躲避社交,情绪过于敏感、更加容易受伤,恢复情绪也更难,因此社交能力也往往不够好。
根据这一系列结果,我们建议,为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家长帮助孩子达到自控力和社交力的平衡,比单纯拥有自控力更为重要。
健康的自我控制,其实更应该是自我管理(self-regulation)。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时时刻刻过于紧绷,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他们需要明白,哪些时间场合下需要高度自律,而哪些时刻,放轻松做自己也是无妨。

基因原因
有一种孩子,先天就拥有好战基因MAOA,所以一旦身处充满压力、暴力犯罪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心就会滋生出无穷的暴力和罪恶。
同样的,也有一种孩子,天生就有更强的自控基因
比如,200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一种基因叫做DAT1,它有长和短两种版本。
拥有长版本DAT1基因的6岁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强的自控力、更少的冲动行为、更高度的专注力,大脑成熟度也更高,而拥有短版本DAT1基因的同龄孩子,则在自控力中表现没那么突出。
而在前面社会文化部分的例子中,中美儿童自控力的差异,基因也有一定的贡献。
因为还有一种叫做DRD4的基因,容易导致专注力不足和ADHD风险,这种基因在美国白人人口中的发生率,是48%,而中国人口中只有2%的携带者。
因此,生于中国,社会环境和先天基因,都能让我们的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自控力。

威胁自控力的危险因子
容易毁掉孩子的因素盘点中,我们提到体罚、贫困、压力、环境糟糕和母亲抑郁症,都可能损伤孩子的大脑正常发育。
相应的,在威胁孩子自控力发展的因素中,也有一些危险因子值得注意。
  • 母亲孕期吸烟酗酒,胎儿的眼窝前额皮质和其他部位容易发育畸形,因此孩子容易自控力差、情绪冲动,更容易患上ADHD;
  • 母亲在孕期吸食可卡因,孩子的前扣带回和前额叶容易受到永久损害,因此控制冲动的能力缺乏,情绪反应容易激烈,专注力维持也有问题;
  • 长期遭受虐待、忽视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在亲子互动中学习自控技巧的机会,因此大脑难以发展出塑造自控力的神经系统,这样的孩子就容易出现自控力差、学业困难、社交问题和心理问题;
  • 从小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孩子,经历的风险环境因素越多,他们也就越可能自控力缺乏。比如,来自贫困家庭的幼儿园孩子,会比中产家庭孩子的自控力评分更低,青少年身上,也会存在自控力的阶层差异;
  • 睡眠不足的孩子,容易自控力差。因为前额叶片中关于专注力的部位,会对睡眠很敏感,如果孩子睡眠质量不佳、时间不足,那么他们会在第二天难以专注听课,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不过,睡眠不足是否会造成长期自控力问题,目前还尚不明确。

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孩子身处难以改变的糟糕环境,经历过如贫困、体罚、虐待、环境嘈杂等风险因素,那么提高自控力,其实可以作为一个避免困顿底层、争取人生进阶的工具之一。
当然,倘若一个孩子的父母无知愚昧,并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改善环境,更不了解怎样提高孩子的自控力,那么提升孩子自控力的任务,就不应该寄希望于他们的父母,而更应该由学校、老师和社会各界来承担。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至此,相信你已经对本文的方法论心里有数。如果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帮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1、怀孕期间,杜绝烟酒和毒品,从源头上避免危险物质对孩子大脑的损害。因为一朝损害,一辈子就不要再期待孩子高度自律;
2、予以耐心,不要对幼儿期、儿童期的孩子,提出过高的自控要求,因为他们的大脑发育进程,尚不足以像大人一样自控,更不要用威胁和暴力,强制孩子自控,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3、孩子0-3岁时,需要提供安全稳定,不嘈杂、不拥挤、少压力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需要够亲密、有回应,适当给予孩子自治机会,并在孩子犹豫和害怕的时候给予温暖支持;
4、孩子在专注做事时,避免不必要的打扰,因为专注力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而有的孩子之所以专注力不够,就是因为父母频繁插手和打扰;
5、幼儿时期,可以适当营造家庭的双语环境;
6、适度给孩子自由空间,鼓励孩子以真实性格社交,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高度自控;
7、杜绝体罚、虐待和冷漠、忽视;
8、给孩子充足睡眠;
9、对于小孩子,可以尝试鼓励角色扮演、练习戏剧,并提前进行预演和排练。这是因为,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孩子进入状态,控制自己的情感,以防出现有偏离角色性格的异常行为,可以锻炼自控力;
10、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通过有趣、有挑战并且被孩子喜欢的活动(比如舞蹈、围棋、乐器),来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有趣的活动,会让孩子大脑中产生令人愉悦的多巴胺,从而强化行为和学习,减少压力荷尔蒙的分泌。当孩子为了追求愉悦和有趣而发展出自控力,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自然无需家长过多强迫和监督。
11、用简单易行的歌谣,提醒孩子做事的正确顺序、注意要点;
12、经常训练孩子做转换任务的练习,加强孩子灵活思考的能力;
13、如果要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请记住,许诺给孩子的未来奖励(比如“耐心等待15分钟,就会得到两个糖”)。
因为只有孩子在信任承诺的前提下,才会真正付诸耐心去等待,而如果契约破裂,他就不再会认为延迟满足有好处,继而从此只选择眼前的短期利益,而非未来的长远利益。

结语
虽说这篇文章主要在说孩子的自控力,但作为一个自控力不高的成年人,我也是一边写作一边自省。
明白许多道理,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苦恼。
除了自控力,其实还有很多能力,在孩子一生中起着杠杆的支撑作用。了解并运用好这些能力,将会让很多事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未来,我们会继续挖掘这类能力,下期见。
References:
Terrie E. Moffitt, Louise Arseneault, Daniel Belsky, Nigel Dickson. A gradient of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 wealth, and public safety. PNAS. February 15, 2011. vol. 108. no. 7.2693–2698
Ting Tao, Ligang Wang, Chunlei Fan & Wenbin Gao. Development of self-control in children aged 3 to 9 years: Perspective from a dual-systems model. SCIENTIFIC REPORTS. 4 : 7272. DOI: 10.1038/srep07272
Barry J. Zimmerman.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9, Vol. 81, No.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4, 2024-5-18 03:28 , Processed in 0.026599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